立足城市生命体理念提高防灾减灾救灾能力(观察者说)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城市是生命体、有机体,要敬畏城市、善待城市,树立‘全周期管理’意识”。城市不仅是物理意义上的复杂巨系统,更是具有生命力和社会意义的生命体、有机体。作为生命体,各类要素汇聚城市,使城市展现出生命力旺盛的一面;同时,自然灾害、安全事故等使城市面临复杂的风险和不确定性,受基础设施薄弱、区域发展失衡、应急机制缺失等因素叠加影响,一些城市在灾害风险来袭时遭受严重冲击,又展现出城市具有脆弱性的一面。这就要求我们加快推进韧性城市建设,健全城市安全预防体系,强化城市基本运行保障体系,提高防灾减灾救灾能力。要牢牢把握城市生命体、有机体特征,立足城市生命体理念,探索切实提高防灾减灾救灾能力的有效路径,推进韧性城市建设。

从城市是生命体、有机体的角度看,能动的个体、社会组织、基础设施网络、城市治理制度和治理技术等,都是城市生命体的有机组成部分,共同支撑着城市的运行和发展。立足城市生命体理念提高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就不只是工程、管理和技术层面的问题,更需要从观念、结构和机能上对城市整体功能和生命力进行系统性维护,特别是充分发挥、统筹协调城市生命体各有机组成部分的作用,塑造城市应对灾害风险的抗逆力、复原力,确保城市生命体在灾种聚集、风险叠加的环境中既充满生机活力又保持安定有序。

释放个体抗灾的能动作用。人是城市生命体的细胞,为城市注入了活力与灵魂,城市生命体的发展最终也是为了人的全面发展。唯有人与城市持续良性互动,城市才能从细胞层面强化对灾害风险的抵御力和复原力。要着力提升公众的防灾避险能力,依托泛在可及的数字化知识资源开展科普宣教,通过定期培训、消防演练、救援演习等提高个体安全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增强个体应对灾害风险的心理韧性,汇聚合力共同打造具有安全感和归属感的栖居之所。

完善多方减灾的合作机制。城市生命体不同机能是高度关联且相互作用的,其经济、社会、生态、技术等子系统,在彼此不断适配中形成耦合效应。从城市生命体理念出发,必须立足全局整体统筹灾害防治工作,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首先,要整合跨部门、跨层级、跨区域力量,完善公安、消防、急救、应急管理等部门合作机制,强化区域联动、军地协同、上下联动。其次,要赋予多元主体更多参与权,引导利益相关的个人、团体参与到隐患排查、救灾捐赠、转移安置、恢复重建之中,助推邻里间守望相助,增强识别、预防和抵御风险的多方合力,培育社会应对灾害风险的整体韧性。

增强因应风险的调适能力。灾害是自然界的致灾因子与城市生命体的脆弱性相叠加的结果。在遭遇灾害冲击时,快速而精准地感知、识别、响应灾害是城市生命体生命力顽强的表现。要加强技术赋能,融通韧性城市与智慧城市建设,不仅注重事中响应、事后恢复,更能做好事前预警预防,把问题解决在萌芽之时、成灾之前。比如,依托由摄像探头、烟感器等组成的物联网,实现跨地域、全时域风险研判,在细化信息甄别、提高数据真实度的基础上加强灾害数据共享,实现对多灾种致灾因子的实时监测、清单管理和专业评估,提高城市感知风险的敏锐度。还可借助大数据、云计算,利用VR设备、数字孪生技术等打造沉浸式灾害仿真模拟系统,强化场景训练,提高城市风险预防的精准度和有效性。

实现灾害防治的系统优化。像某些生物一样,城市生命体在遭受灾害冲击时如果产生一定“形变”,就能避免系统直接崩溃,有助于进一步快速恢复正常运行,从而在反复的短期冲击下长期维持稳态。这是一种系统优化的过程,需要在应急决策、物资储备、物流调度等方面强化平战结合能力、状态切换能力,通过提高系统冗余性增强城市生命体在灾害冲击面前的可靠性、强韧性。长期面临灾害风险还可能导致韧性疲劳现象,一些增强城市韧性的措施逐渐失去对环境变化的适应性、未能发挥预期作用。要立足城市与灾害风险长期共存的客观现实,深刻认识一次行动不能解决所有致灾问题,定期开展城市体检,依据长期观测数据摸清风险底数与变化,及时优化防灾减灾救灾准备,在不断学习更新中推动城市克服韧性疲劳。

(作者为山东大学政治学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

《 人民日报 》( 2024年06月14日 09 版)


编辑:李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