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绿”而上 以“数”赋能

——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一线报道

国网青海电力施工人员在青豫特高压输电线路工程开展施工作业。王国栋 摄

国网大数据中心工作人员日常巡检。本报记者 张鹏 摄

一排排黑色机柜整齐排列,一台台服务器正在高速运转,无形的青海能源数据正在机房里往来穿梭……这里是青海省智慧双碳大数据中心(以下简称“大数据中心”),8200平方米的面积、1102个机架、2799个计算节点,为全省清洁能源产业及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着数据算力支撑。

4月18日上午,记者跟随负责运营大数据中心的青海绿能数据有限公司项目管理中心负责人胡东岗来到算力中心的“智慧大脑”数字机房开始了日常巡检工作。

推开机房大门,8组酷似集装箱的长方形机柜映入眼帘,不同性能的服务器按照功能划分为4个区域,为了确保服务器和网络设备正常工作,公司配备了机柜一体化冷通道,通过独立精密监控系统对这里的温度与湿度进行实时控制。

“机房内存储有我省能源产业的重要数据,并且为了支撑各模块的高效算力运行,数字机房必须精细化管理。”胡东岗说,就因如此,这里的温度和湿度都必须严格要求,说话间,打开屏蔽门,一阵冷风和机器的嗡鸣声顺着冷通道“扑面而来”。

大数据机房主要接入新能源数据,目前,共接入全省446座新能源电站,接入比列达到60%以上,通过集中远程监控,支撑实现新能源电站“无人值班、少人值守”云监控,以此降低企业运营成本,提升电站运营效益,达到降本增效的目的。

随后,记者来到集控大厅,在这里可以更加直观地感受到青海能源产业发展的数字化、智慧化、高效化。只见一张硕大的屏幕上,全省新能源发电、重点企业碳排放监测统计、储能云平台等内容在经过全过程数字算力分析后直观呈现,实时跳动的数据真正让新能源智慧化运营做到“心中有数”。

只见一个满是戈壁的户外光伏场站360°无死角呈现在大屏幕上,这里是距离省会西宁800公里外的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格尔木市新鲁多能互补储能电站,除了场站的现场观测场景,电站所有实施运维数据尽收眼底,并且每个储能集装箱的实时功率及温度在这里都能实时一体化监控。

据统计,目前,储能云平台接入总装机容量达到164兆瓦时,是多用户、一体化、全景式的储能监测分析平台,可实现储能电站投资规划、运行监控、智慧运维等云化服务。

青海绿能数据有限公司产品研发中心负责人金金介绍:“依托大数据平台,中心研发了29项数创服务产品,首创电站集中监控,国内首家实现集中功率预测模式创新,建立储能云平台,创新共享储能运营模式,实现全省各类型储能电站数据汇聚和以电网为枢纽进行全网优化配置共享储能,缓解电网调峰压力,有效促进了新能源消纳。”

高度集成的数据平台,实现了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为推动绿色发展、构建清洁低碳能源体系贡献了重要力量。而真正能够深切体会到大数据中心平台一体化运营所带来便利的,正是那些入驻的清洁能源发电企业。

在国电电力青海新能源(万立水电)开发有限公司集控中心大屏幕上实时投放着国电电力格尔木光伏电站运维中控室的画面,两排电脑上显示着不同的云监测内容,主值班员赵莲兄正坐在电脑前对光伏电站进行实时远程监测。

“通过绿能云网平台,我们在这里就能远程下达所有指令,能够根据实时情况,进行监视、巡视、控制、维护等工作,以达到节省人力物力,减少人员误操作、误碰等事故事件发生的频率。” 赵莲兄用鼠标指着屏幕上密密麻麻的数值,告诉记者,通过远程定值功能,就能实现对光伏电站逆变器运行远程操作。

截至目前,大数据中心已汇聚全省电力及煤、汽、油等多维度能源产供销数据,入驻清洁能源发电企业及服务厂商44家,实现了源网荷储数据汇聚的能源产业生态。

大数据中心不仅是推动新能源产业高速发展的“助推器”,也是支撑全省大数据产业向绿色算力转型发展的“赋能器”。

为贯彻落实“东数西算”发展战略和“数字青海”建设部署,依托大数据平台,大数据中心积极推动“绿电价值传导”,建成绿电溯源平台,首创电碳模型,打造首家省级碳监测平台,构建绿电价值传导体系,推进绿证核算、绿电交易等工作落地,实现绿色算力企业全绿电用能。

金金说:“未来,大数据中心坚持以‘能源+碳数据’为基础,依托平台持续推进省内能源数据资源共享,推动全省碳排放数据的全量汇集,深化数据应用,与各方深化合作、共建共赢,以数智赋能国家清洁能源产业高地建设,为推进‘数字青海’建设注入强劲‘绿色’动力。”

编辑:刘海钧;